说说《爆裂鼓手》

今天看完了《爆裂鼓手》。

不知道大家都有什么感想,是否觉得这部片子很“励志”?然而个人觉得Fletcher的做法过于极端,偏偏是有争议的。

作为一部电影,《爆裂》可以放大现实中所有情感与人物关系,做到艺术性的极致和夸张。Fletcher这样的人,现实中作为乐团指挥或者作为老师,是不是合格,是其次的。重要的是, Fletcher和Andrew的在电影中的师生关系是不是够好看够吸引人。这部电影显然做到了这点。

这对师徒的关系显然不只是恶魔老师和怪才学生这么简单。首先Andrew并不是一个叛逆出格的人,相反,他初期的性格非常文静温顺,只是有自己坚定的理想,即成为名留青史的Jazz鼓手。其次Fletcher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“麻辣教师”或者“魔鬼教练”,他是一个真正的魔鬼。他内心从来不会为学生着想。他想的永远只有他自己——他是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Charlie Parker,这是他的夙愿。这一对师生的关系模式,处于一种需要与利用、顺从与打压的张力之中。

Andrew有着远大的志向,他希望成为名留青史的Jazz鼓手。这一点被Fletcher给利用。在A因为代替丢失谱子的Tanner完美演出而成为新任的核心鼓手之后,他与父亲曾有过下面一段对话:






Fletcher是站在爵士乐坛顶端的人,他对乐手的评判,毫不夸张地说,可以决定他们在这一行的“生死”。Studio乐队就是遵从弱肉强食、适者生存法则的存在。Andrew对Fletcher几乎无条件的遵从,是对强权的崇拜。Andrew希望得到这位大拿的垂青,所以拼命练习,为此他可以忍受Fletcher的一切詈骂、暴力(扇巴掌,以及发飙时随手向他扔了一面鼓)、超负荷的训练(整个乐团陪三位鼓手一直练到凌晨两点)以及随时可能卷铺盖走人的精神高压。在F的魔鬼训练中,他的动力渐渐变成了获得F的认可。哪怕打到双手鲜血洒满鼓面,只要F不认可,他就会一直打下去,直到自己被摧毁。他因此也变得越来越焦虑、易怒、封闭、抑郁而不自知。

由于F的认可是A自我构建的重要根基,所以F也能轻松打垮这一切。“成为一个好的鼓手”被“获得F的认可,成为核心鼓手,跟随乐团到处参加比赛和演出”逐渐替换,要成为Charlie Parker那样最伟大的鼓手,只能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还有那被老师扔了一个大钹之后“顿悟”的“奇迹”。然而在接受了那么多洗脑之后,A却仍旧被F用一个外来的新人替换。于是长久以来苦苦建设的自我认知被打碎。自信被摧毁。他的努力是否有用?他愤怒地找F理论,得来的回应是:



可以看出,Fletcher玩弄Andrew心志的手法是多么高明。先给予他一定地位,培养他的自信,然后摧毁:你TM什么都不是,连5岁小孩儿都比你敲得好。接着又给他一个看似公平的“机会”:想当核心鼓手可以,你得战胜这个新人证明给我看。这对师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建立——摧毁——再建立——再摧毁,终于出现了剧烈的矛盾冲突。

Andrew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,保住自己的地位,不惜车祸流血也要上台表演,结果理所当然地演砸,而自己也被Fletcher彻底地。完全地否定。

You are done.

而在此之前,当他因为即将上台却忘带鼓槌,被迫坐冷板凳把核心之位让给Conally的时候,与Fletcher大吵了一顿:













Fletcher真的离不开Andrew吗?也许是的。尽管F后来声称,下一个“Charlie Parker”永远不会气馁。但事实上他也为自己无法制造出自己的Charlie Parker而忧伤。Andrew坚称:核心是我挣来的。而Fletcher虽然嘴上反驳,老子特么想让你滚你就得滚,却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他机会,重新回到“核心”。因为他知道,这是最有可能成为他的Charlie Parker的候选。他不断给予A精神重创,打垮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切,就是为了测试他是否能够承受这一切是否有对音乐永远不败的信心。如果只是为了做乐团核心,这样的自信根基太浅。而他需要的,是一个哪怕被摧毁了所有自信与尊严,也要爬向音乐巅峰的人。






对于Fletcher来说,他永远有下一个年轻人等着他去摧残式地培养。只要有一个人能承受这一切,最终成就,那个人就是Charlie Parker。而对于Andrew来说,他只有两种选择,接受,成为最伟大的爵士乐鼓手,第二个Charlie;拒绝,从此告别乐坛,云淡风轻,往事随风。当然F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Charlie的人,毕竟这个年轻人离他的这一梦想太接近。因此,Fletcher确实也离不开Andrew,因为他很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培养下一个Andrew。也许不会再有下一个Andrew如他设想的这般,能在所有刀锋摧残之中愤怒暴起,一举前进,激发所有潜能。在愤怒中超越自己的极限。

Fletcher对Andrew所有的教学,到了后来,都是通过激起他的愤怒以使他超越自己的极限。这也是他挑选自己的Chalie Parker的最重要的标准。如果他能一举振奋,能够跨过这道坎,那么他便会成功。反之,他将被放弃。因此,他需要不断打压Andrew的内心,不断压制住Andrew对于现状的满足,不断挑战他肉体与精神的极限。

这是一种极端变态的师生相处方式。这种恶毒的、愤怒的、暴力的、充满强烈戏剧冲突的关系,也是本片的最大看点(也算是美国剧情片的一种套路化的写作方式:极端化、非常规化)。本片并不是讨论这样的教学手法是否正确。事实上在生活中,这样的教学手法是非常危险的。这种炼蛊式的、高压式的教学,简直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对那些被淘汰的学生将是莫大的、不可逆转的摧残。我们也无法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现实中的可行性。然而,作为一个可无限想象和扩大的电影文本,这样的教学方式,这样独特的师生关系,无疑具有巨大的感染力。

Fletcher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好老师。他聪明且坏,十分坏,甚至故意设下圈套,不发给Andrew乐谱,让他一个人在舞台上出丑。并在关键时刻告诉他真相:这就是为了报复。如果Andrew没有被这强大的愤怒激发出所有的本能,就不会有最后精彩的个人solo演出,也等于被他亲手断送了前程。然而Andrew接住了这把血淋淋的刀。在如此重要的演出中出丑之后,他再度上场,抛开一切,自己成为全场指挥,成为全场焦点。是的,他幸存了,他没有成为第二个——或者是第N个——自杀的Sean,被Fletcher的暴力和期待压垮。他战胜了这种非人的暴力,反客为主,主宰了这个强权者。

当然,这一切也都在Fletcher的算计之中。

影片的室内景——训练室和舞台——采用了非常柔和的暖色调,与生活场景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。训练室和舞台作为Andrew与Fletcher剑拔弩张的战场,反而拍得暖意绵绵。拍摄镜头多为大特写,或者说几乎全是大特写,镜头切换很快,紧凑而富有动感。演员表演十分生动,撑起了整个文本的全部,细微的表情和动作,极大丰富了影片的张力。

总得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。大概可以打9.3分。个人来讲几乎找不到什么缺点,富有争议的主题也是其魅力所在。或者可以说,国外的剧情片都拍到了这个水准,国产片拿什么和人家再去比……至少这一部,我认为不行。

这不是制作上的差距,这是肯不肯下功夫挖掘人性、描述生活极端可能性的差距。




评论
热度(9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大地之光颜白羽 | Powered by LOFTER